
互联网公司的频繁倒闭、互联网泡沫的破灭,轰轰烈烈的电子商务热。使得B2B企业经历了发展、消弭到再复苏的坎坷历程。一路走来,B2B已日趋成熟,加之以中国适宜的大环境为依托。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、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和成熟的管理经验,使得B2B在各行各业中飞速发展,并一举击败了B2C,占据电子商务份额的95%。
且06年较之05年增长了97%,总交易额达12800亿元。据“艾瑞”研究报告2007年中国通过B2B电子商务完成的交易额达到21239亿元。较上年增长65.9%。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将进入“井喷式”发展时期。B2B也在2007年被评为十大盈利模式中的NO.1,但光环的影印下。却有许多灰暗的一面值得我们去关注。如综合平台的垄断化、B2B的粘性化、中小企业B2B的停滞化等。那么如何在激烈的角逐中站稳脚步,持久发展?B2B路归何方?中国企业又如何对B2B模式进行抉择呢?
1 B2B现状
1.1模式单一
纵观当前国内B2B领域,大量存在的是两种模式:一种是行业垂直类B2B电子商务网站,即针对一个行业做深、做透,比如中国化工网、全球五金网等。此类网站无疑在专业上更具权威,精确。而另一种则是水平型的综合类B2B电子商务网站。覆盖整个行业,在广度上下功夫,比如阿里巴巴、环球资源等。
(1)行业垂直类B2B模式。垂直类网站服务和专业化网站服务因其易出奇、出新、灵活而将成为各个B2B公司和大型企业争夺的焦点,也是未来B2B市场的另一新的发展方向。虽然现在垂直类B2B模式中的企业占中国B2B份额小。但却是许多风险投资家所看好的模式,也涌现出了几匹黑马,如沱沱网、雅蜂、金银岛等。
(2)行业综合性B2B模式。此模式较成熟、风险低,但模式单一、陈旧,包括以“供求商机信息服务”为主的、以“行业咨询服务”为主的、以“招商加盟服务”为主的、以“项目外包服务”为主的、以“在线服务”为主的、以“技术社区服务”为主的模式。买麦网、商格里拉、华联B2B网上交易平台、中企动力“一大把”、中国网的“中国供应商”、亿喜网等网站均处于踟蹰不前的状态。这一切表明,B2B需要商业模式创新。依靠单一陈旧模式难以超越同行。
1.2压力过大
电子商务在经历了中化网上市的短暂激情后又回归了冬眠,现在,除了阿里巴巴、慧聪、中化、环球资源等为数不多的几家网站之外,其他大部分网站没能有幸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媒体的追捧。而是像蝉的幼虫一样在泥土中一待就是好几年。综合平台中出现以“大粘小”现象和“马太效应”。几个大的网站使小B2B网站窒息或“胎死腹中”。
1.3盲目化
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。使得许多企业纷纷急于走上E化模式,上设备、套模式,但目标战略不清,问题分析不透,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。首先说B2B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网上的买卖者群体。而是借助于此形成合作联盟。包括企业内上下级、企业与客户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。达到企业内外供应链优化的目的。实现共赢和双赢。所以阻碍B2B发展的并不是技术问题。而是企业内外供应链的人和企业对于公司B2B的支持与无缝连接。因此仅仅上设备。套用固有模式并不能实现B2B电子商务效率化的初衷。也不能支持企业的持续运营。
2 中国B2B发展趋势
对中国B2B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。艾瑞总结出中国B2B电子商务的几个发展趋势:
2.1 中国B2B平台呈现寡头垄断的行业格局
随着中国人世和电子商务发展。B2B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。综合类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也将得到很好的发展,从注册会员数量、营业收入各项上来看,目前综合平台的阿里巴巴以超过50%的市场份额处于寡头垄断地位。这类平台呈现以下特点:
(1)几何级的收益增长和强劲的资本实力,使平台有角逐国际市场的砝码
(2)超大流量和强大的客户基础形成平台“马太效应”
(3)几年以来积累的市场与服务经验,让此类B2B平台对未来平台走势非常清晰。必然会带来B2B深度整合发展。
2.2垂直专业B2B平台迎来发展机遇
有价值行业平台更受投资商青睐垂直专业B2B平台将成为未来中国B2B市场后发力量,有巨大发展空问。此类平台有两个特点:
(1)专:集中全部力量打造专业性信息平台。包括以行业为特色或以国际服务为特色:
(2)深:此类平台具备独特的专业性质,在不断探索中将会产生许多深入且独具特色的服务内容与盈利模式。
2.3 B2B平台功能开发走向深入,更加重视企业用户的实际应用
随着B2B平台的不断成熟,B2B平台的企业运用也越来越普及。大量中小企业的B2B电子商务意识的增长。促使B2B平台功能开发向纵深发展,需要更加专业更加细化的功能模块,未来B2B平台功能开发将围绕企业用户实际应用需求展开,最直接的应用包括:SaaS服务的推出、网络时代客户关系管理、即时聊天系统等等。
传统银行真的会消失吗?现在看来似乎有点杞人忧天。但是,谁也不敢断言未来会发生什么,就像我们没有想到大数据时代来得如此之快。我国商业银行一直紧随互联网发展的脚步,从传统的银行物理网点到今天的电脑和手机,金融服务已从柜台走向指尖,金融业格局的变革已悄然发生,形成了金融行业的新业态。
招行电子渠道替代率90.66%
“传统银行不能对电子化作出改变,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。”比尔·盖茨的这句名言深深刺激着银行家们的神经。不过,现实当中这一预言或许不会成真了。事实上,银行业从上个世纪便已经开始了电子化转型,电脑将银行职员从繁重的纸质单据整理工作中解放了出来。自助终端已经有取代人工服务之趋势,工行去年末拥有自助银行17,437家、自动柜员机70,202台,甚至超过了工行拥有的实体机构数目17,125个。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10年至20年以后银行物理网点数量将越来越少。
进入21世纪,银行家们又开疆拓土,在虚拟的网络中再建一个金融世界。较之于单个物理网点每年近千万元的费用而言,网上银行成本更低,更为重要的是,客户使用起来更加便捷。2012年末,四大行网银客户数量已经超过了4.3亿户,招行个人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更是达到了90.66%。而手机银行的横空出世更是给银行电子化时代带来更多的可能性,业内人士认为“指尖上的银行”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,将会改变现有的金融消费习惯。
13家上市银行
网银客户数超4.9亿户
国内的网上银行客户数量正在以几何速度增长。本报记者根据2012年年报数据统计,共有12家上市银行公布了网上银行客户数量,总计约3.6亿户。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银行,虽然没有在年报中公布相关数字,但截至去年上半年末,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数就已达到1.3亿户。如果算上工商银行,13家上市银行网上银行客户数保守计算也要超过4.9亿户。
去年年报数据中,只有工行、交行、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未提及网银客户数量。不过根据工行早先公布的材料,截至2011年3月末该行的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数达到1.02亿户,成为国内首家拥有“亿级”个人网上银行客户群的商业银行。工行相关负责人去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,截至2012年上半年末,工行个人网银客户数达到1.3亿户,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.19%,网上银行交易额增长了23.9%。